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刘雯雯)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速度,到CR450动车组的冒险,在未来时速40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上,因为“十四五规划”,飞向地面的高铁成为中国的“限速”。今年夏季运输旺季, 京沉、杭长高铁段均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速运营。至此,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广州、广州至北京、北京至沉阳等高铁主通道全面进入“350时代”。火车的加速速度重新配置 时间和空间的格局。目前,高铁已将京津冀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了主城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地区1.5小时交通圈。城市。长三角地区日均开行列车2400列,实现公共交通运营。粤港澳大湾区高铁里程已突破3000公里,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愿景。每9分钟一班高铁往返于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之间,每天有超过100万人次往返于两地之间。 “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短的时间距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建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时间距离不断压缩,资本、技术、人才可以在城市群内部和之间高速流动,经济版图和地理版图被重新排列。高铁“丝丝缕缕”之下,资源、资本、创新等要素融为一体。赤黄高铁c覆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等热门景区。 “两山一湖”黄金旅游通道吸引了大量游客。贺杭高铁湖杭段连接杭州西部科创走廊、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湖州西色科学谷等众多科技创新平台。一条“高铁科技创新走廊”初具规模。今天的高铁早已超越了“交通线”的单一特征,成为撬动沿线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杠杆”。 2024年4月26日,随着首列列车缓缓驶出九华山站,新建的池黄高铁正式投入运营。 (无人机照片)刘玉才摄“十四五”以来,我国高铁运营里程不断增加复兴号动车组已行驶1万公里,覆盖31个省份。从“轻松行走”到“快速行走”、“平稳行走”,高铁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陈建伟表示,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催生了“高铁通勤”、“周末跨省拓展kbay”等新生活方式,极大拓展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半径。 “高铁把‘速度红利’变‘经济红利’,让亿万人民真切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温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卢东红表示,高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社会机会再平衡。借助高铁,边远地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周期。教育、医疗、电子等优质资源就业流动更加顺畅,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在国内“提速提质”的同时,中国高铁也在国外“提速”。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将把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的运行时间从90多分钟缩短到30分钟,平均每年运送旅客340万人次。雅万高铁运营以来,累计运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不仅缩短了雅加达与印尼万隆之间的时空距离,还激活了沿线商业、旅游、物流等产业潜力,为东南亚发展注入“中国力量”。当地时间6月26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乘客与列车合影。雅加达至万隆高铁由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350公里。中新网记者 摄 李志全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这些境外项目促进了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的“软联通”,有力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在陈建伟看来,持续“走出去”的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黄金名片”。展望未来五年,人们期待高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速度纪录,为经济脉搏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