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十四五”决战 |城乡合作一体化向长三角一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0-16 11:14
新华社南京10月13日电 题:城乡融合创新现代合作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秋收景象下的长三角开发热情降低。有时被忽视的邻近地区成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热点;行政壁垒被打破、制度得到完善,创新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不断深化;城市一体化协同快速发展,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热点地区不利的地方发生了变化。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岘港镇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岘港社区仅一巷之隔。这些原本是社会管理的终结,但随着江苏岘港警察局的成立,安徽“两省一街”,成为跨省融合、善治新典范。近日,户籍南京、在马鞍山工作的吴先生前往派出所办理居住证。他记得这次旅行毫无意义,因为他忘记带身份证。没想到,在“江苏综合窗口”确认身份后,他竟然能够在“安徽综合窗口”办理居住证。以管理一体化为动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化。近年来,安徽对标上海、江浙,运用人才交流、人才自由流动等合作技术,充分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相邻地区发展水平显着提升。上午9点,来自上海的游客徐女士在山塘吃完早餐老街,在一家咖啡厅休息,喝着浙江平湖的“老顶峰”粉红米醋。 “浙江和上海来回步行半小时,这样的跨省漫游,太棒了!”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党支部书记金建东介绍,山塘老街横跨浙江和上海,曾因划定行政区划而入狱。 2016年,浙江与上海正在建设“明月山堂”绝景地,联合建筑风格,共享旅游资源,共同招商运营。老街恢复如常,店铺业态辅助。游客行走时不再感受到省界。城乡一体化创造发展效益,缩小发展差距。上海金山区、浙江平湖城区不仅将开辟商业街,还将开发新的高价值商业区ue增加邻近地区农产品,力图实现跨省合作共赢。突破壁垒推动更深层次合作变革 位于湖州南浔区的惠智康(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南浔(青浦)人才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发。继去年取得研发成功后,又前往以南浔区为基地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基地进行投资转化。打破行政壁垒,激活要素流动。上海青浦至浙江南浔的直线距离不足80公里,惠智康享有长三角人才、技术、制造设施等要素流动叠加的舒适感。南浔区人才产业集团董事长于戴表示,通过设计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合作方式,传统的“本地巢穴”变成了“附近D”。合作载体不断变化,科技创新合作更加深入、更加稳定。汽车行驶中,不同的噪音叠加,很多人在说话。谁听智能中央控制装置的声音以及它如何反应?这是计算机识别领域的一个经典技术问题。首批长三角创新联盟发布。声纹识别等技术合作新成果应用于长三角汽车。驾驶员、副驾驶员和其他乘客的声音可能会被汽车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在上海、江浙三省交界处的方亭水院,正殿天花板上的荷叶灯可以还原从日出到日落的光线变化。o 夜之星,满足不同场景的照明需求。支持这一新技术成功的是复旦欧普全球智能照明校企联合实验室。在那里,研究进展到环境中的累积光环境和大空间照明等主题。深度融合协作带来新机遇。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张万禄表示,这个校企实验室利用融入长三角的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今年7月至8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市人大常委会投票通过了《关于推动科技协调发展改变长三角的决定》,并同时实施——9 月 1 日同一时间。科学技术变革的正式发展。这是长三角“打破行政界限,不破坏行政隶属”,以制度变迁推动整体协作的新尝试。融入变革,在金秋收获期间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嘉善姚王凤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了经营繁忙期。这家农业企业是由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的几个村庄创办的。提供从养殖种苗、养殖及粮食加工服务、农产品销售“一站式”服务。希望加强长江流域科技建设三角洲,公司接到指令,开垦长三角农田。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共种植农场3万公顷,其中江苏吴江种植面积1000多公顷,上海青浦种植面积约500公顷。科技合作、城市合作、相互进步,助力长三角爆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凯祥村,利用5G等先进技术搭建的农业、农场、土地、气象病虫害智能监测站,对稻期进行全天候监控。近20天,这里的“江村大米”即将收获。在绿色有机和高科技含量的双重助力下,“江村大米”每斤能卖到12元。这个季节,游客乘坐沪苏湖高铁,追寻长江稻香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他们不仅品尝到了稻蟹的鲜香,还看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景象。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首台商用200KV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领先的仿人机器人制造线……一系列重大变革被置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运行中,展现城乡融合、合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