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好但风险大社会资金不敢投资怎么办?合肥的答案是,以投资“种大树”,坚持长远,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作用。合肥摆脱具体企业、具体环节的“点”思维,更加注重“对接”和“匹配”因素,探索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静 张子云 吴惠君 一架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机在合肥萝岗公园展示飞行(2025年7月2日摄) 周牧/本报 2008年,京东方投入巨资,新城起义产值突破1000亿桶油当量,新城显示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桶油当量2024; 2016年,长鑫投资技术成为全球四大DRAM之一(动态内存)mic随机存取存储器)世界各地的公司; 2020年“押注”蔚来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37.6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二; 2021年,探索改变场景的工作,合肥发布了约1000个场景机会,聚集了1500个场景能力,服务了3000多家科技企业……安徽合肥,这个长三角的一个不知名的城市省份,经常出现在各个城市名单中,成为万亿GDP葫芦里的一匹“黑马”。近十几年来,合肥政府主导投资、社会参与的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项目取得了较高成功率,打造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网友称为“最佳创业公司”。在新一轮的比赛中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合肥政府投资模式也在悄然演变。投资重点从大型产业项目延伸至创新链前端,更加注重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 合肥政府投资的“独家秘密”是什么?如何选择投资项目?能否降低投资风险?给类似城市带来哪些启示?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合肥,询问了有关产业投资的六个问题。 问:如何投资风险高的好项目? 项目好但风险大,社会资金不敢投资怎么办?合肥给出了答案——投资引导、长期合规、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栽大树”资本。 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上市辅导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长鑫科技已成为全球前四的DRAM公司。早在2016年,兆易创新计划进军DRAM领域时,社会资本就因“每年至少100亿元的启动资金”而退出。合肥市国资委总经济师项飚回忆,当时合肥正遭遇显示产业“大荒”。为了打破这个“卡住”的组件,经过深入研究,决定与创新的兆易创新合作开发长鑫研发存储线。 一朵花引百朵花绽放。截至目前,合肥市国企已完成对长鑫存储的多轮投资,不仅带动了一批社会资本跟投,还带动了200余家企业入驻长信存储。供应链开展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研究。长鑫存储就是合肥投资的例子。近十几年来,合肥市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相结合,以政府投入为驱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域,成功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与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家电(家居)、新型显示等六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合肥市国有企业新型产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8100亿元。刘志毅 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表示,合肥善于抓住机遇,提振市场信心和政府强有力领导的预期,带动产业壮大“看不见的手”力量,引领培育新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早投、小难技术投”除了投资大项目,政府还能投资什么?合肥的答案是,以投资促创业、“育苗”,围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以现代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合肥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以上,领先全国主要城市。 “人造太阳”创造“千秒亿度”新纪录,“祖冲三号”实现最强效率量子计算……一批原创科技成果在合肥不断涌现。 ˆ如何避免科技与产业的“两张皮”?合肥搭建平台、推进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比如,为四个即将建设的国家重点科学设施成立了专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团队,让先进技术在最终目标的路上“产卵”;探索制定全国首个技术管理人员培养发展规定,让服务也能入股。同时,合肥市依托国有投资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区县四级链接,政府引导、国有资本等投资类型齐全。塔尔和社会资本。天使投资、种子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覆盖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重点关注难点技术的早期投资和小额投资。以合肥高新区为例,国有机构合肥高新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成立十年来累计投资项目400个,其中第一阶段早期投资超过80%。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单磊教授和王少良研究员团队于2023年投资了一家拥有核心超低温技术的企业,首轮投资由国有资本领投。量子计算超低温还原温度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随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更加紧密,综合来看,合肥市也在探索新科技创新的新路径。五年来,全市中小企业数量从2000家迅速增加到1.3万家,推动全区产业不仅有“树”包裹,而且有“灌木”生长、“幼苗”生长。生长。 三问:如何因地制宜“强链条” 如何避免产业投资盲目跟风?合肥的答案是,用投资扩链增加“强链”,促进资源向主培产业链集中,凸显产业本土禀赋。在明确投资方向时,合肥坚持“缺什么就给什么”,高效利用城市有限的资源:由于家电产业发展缺乏显示屏,而当时国内80%的企业都缺乏显示屏。c液晶面板依赖进口,2008年对京东方投资过剩;针对显示行业核心短缺的情况,也投资了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芯片项目;纵观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以及本土燃油汽车产业基础,2020年“押注”蔚来。在补、做大、做强链条上取得了长期成果,合肥从具体企业、具体环节的“点”思维跳脱出来,更加注重“对接”和“匹配”要素,捍卫“-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以新型显示产业链为例,先后引进汇成微电子、先锋科技、微光电子等,打通产业链更多第一环节,构建从沙子到整机的产业布局。抢占国际前沿技术储备并携手维信诺投资AMOLED赛道,解决金属掩膜版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推动基于石亚OLED的微显示项目产业化。以此“玩”链体系为基础,合肥计划打造16大产业链,全部以市委领导、市政府为链长,龙头企业为班组长。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全球产业形势与布局、当地产业优势与差距等,定向发展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合肥市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3%。刘志义表示,只有准确把握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短板,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投资方向,才能将地方政府投资精准配置到最能拉动经济的领域。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四问: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肥给出了答案——构建“多人合一、上下齐心协力”的决策流程,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在具体项目投资决策中,合肥市形成了市政府体系、专家体系、社会机构、产业园区参与决策的常态化机制。 “坦克坦克”不断完善和丰富,从传统的尽职调查机构扩展到智库、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比如蔚来汽车2020年股价不断下跌,合肥为何坚定投资蔚来汽车?多位参与决策人士表示,决策团队研究分析了国家汽车政策导向,投资考察蔚来技术是否先进,并委托专业金融机构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在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带动下,合肥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从2020年的8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137万辆,产业集群迅速形成。 随着政府投资政策的制定,合肥市统筹决策,市委、市政府、基金管理人、企业等都有决策机制。 “有问题我们及时反馈,有需求就立即满足。我们通常与政策制定者有很强的关系,实现合作联系,而不是单打独斗。”合肥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永凤山说。合肥市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蒋欣表示,合肥市产业投资平台已落地拥有一批具有专业能力和市场化经验的投资团队,支持合肥在紧跟相关轨道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 五问:如何创造好技术 寻找场景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服务?合肥提供了答案——为场景找产品,为产品找场景,构建“教育场景”的雨林创新生态系统。在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桃花潭站,全空间传感巡检运行,全天候自动监测地铁保护区安全,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该系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强博士及其智能地感团队。三年前,他们正在分发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但是缺乏启动资金。合肥市种子基金投入“第一笔钱”;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合肥城市场景工作专班主动对接,邀请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共同探索创新应用。合肥市发改委场景创新推进部副主任高正荣表示,在创新技术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下,企业的服务需求从简单的订单跃升到场景需求。 2021年起,合肥将引领全领域场景应用变革,寻找好技术、好项目的应用场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放多领域、多层次的场景。 2022年起,合肥打造“创投城市计划”品牌,制定涵盖多个领域的“政策包”200只基金、2700余个场景单元、94家创新机构能力清单和112项现行政策,以组合拳的方式打造新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 六问:“政府投资“进退”如何? 如何推动政府投资良性循环?合肥给出了答案——构建国有投资的管控和退出制度,既防范风险,又容忍失败。 专家们不断认为,合肥将逐步减少直接补贴,更多地通过基金、股权投资等市场化工具支持产业发展,建立合理退出机制,实现政府投资良性循环。通过“投资-增长-退出-再投资”循环模式,推动政府引导基金保值增值、可持续运营“走出薄弱环节,走出去”。“等市场成熟的时候。”合肥市国际先进技术应用促进中心执行主任程宇表示,当市场不愿意投资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但风险较高的项目时,国有资产就会进入市场进行投资,但不干预企业的实际经营。当市场培育起来时,及时退后一步,将利润滚动到新项目中。合肥市建立了政府投资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设计了多种资金释放机制,例如:合肥市政府投资一线人士表示,合肥市政府在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等时面临很大风险。但通过科学论证和果断决策,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敢于冒险的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保证。面对“十五规划”,受访专家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政府投资退出的多种路径,系统完善容错机制,为各领域投资优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制度保障。 (《瞭望》2025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