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江淮·创新提问,无处不在行动】唤醒“沉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0 10:43
蚌埠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积极推动供应链、产业链共振双向强化——唤醒“沉睡财富”,赋能产业升级。 10月13日,安徽科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位于蚌埠市蚌山区的蚌埠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盛大开业。 “我们计划月底入住,尽快投入生产。”该公司技术总监于晓峰告诉记者,该公司正在研发一款专门针对PP材料的添加剂。少量添加可改善PP材料二次使用后的性能。 “去年已进行生产试验,今年该批次将供应国家,填补国内空白。”于晓峰,蚌埠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师工程。他的“财富”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是蚌埠发挥科教优势、推动创新的生动例证。科技成果。没有场地,蚌埠区闻讯后迅速联系当地蚌埠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缺乏资金,蚌埠市科技局联系蚌埠众诚创投,拟投资500万元……“从教室到工厂,有上千件事情,感谢各级政府的帮助。”于晓峰说道。作为河乌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主城,蚌埠聚集了7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安徽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蚌埠医科大学、蚌埠大学、国家重点大学等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科研实力居全省第一。 “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就像‘沉睡的财富’,只有放到生产线上,才能成为推动进步的‘真金白银’。”蚌埠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何从逻辑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难相见”的问题?蚌埠推动建立蚌埠高校与科研院所定期对接机制,全面分类产业化成果,推动存量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各大学和机构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城市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平台来进行。蚌埠正在打造包括蚌埠医科大学大健康产业园、蚌埠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园区平台,进行精准对接。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出工厂,探索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指导蚌埠高校围绕六大产业集群组织学科设置,建立人才与产业培养的精准对接;目标人才培养是加盟与企业开展合作,解决“企业招工难、高校就业难”的供需错配问题。推动蚌埠高校加大国防科研投入,让学校科研真正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无论行业需要什么,科学团队都会进行讨论。在蚌埠,产业链、企业家链融合正在加速。该市围绕硅基新材料、智能传感等六大主导产业,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产业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创新平台从“重建设”向“重实效”转变。蚌埠目前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65个,已成为行业“领头羊”开展技术研究,为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协作中心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唐伟表示。为帮助智慧园区传感企业攀登价值链顶端,加快科技攻关,中国传感谷引进了“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作中心”。该中心以国内智能传感器领域专家蒋壮德院士团队为核心,将于本月落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强化企业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关键地位?蚌埠市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的发展,将业务需求分类分类,推动平台重点在行业重点领域进行研发。“梯度培育模式,对应不同支持的梯度,让企业 “不仅比产值、纳税,还比创新技术能力,推动企业从‘我要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蚌埠市科技局产业创新和社会技术发展科科长陈长征告诉记者。目前,蚌埠市科技局正在会同多部门、县、市政府开展工作。 各区对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类蚌埠市主要产业技术停滞点,制定技术突破“清单”。今年9月6日,蚌埠首次发布了“智能传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揭榜及收购充电’”项目。本土智能传感企业有很多,包括华芯微纳等。“以前企业要逐级申请技术要求,现在‘揭名录’机制大大提高了效率。”据蚌埠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机构组成团队“揭榜”,确保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 (强飞通讯员尤静文)